重庆十四五”期间,将继续深入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。推动实现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%,新增星级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,新增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500万平方米,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500万平方米,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70%,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30%,现代建筑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。
这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,是6月2日在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举行的“2023 绿色低碳赋能城乡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”上,重庆市住建委设计与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龚毅提及的。
未来,绿色低碳还将更多地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据了解,本届论坛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、重庆大学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院、重庆市低碳协会、AAPM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主办,中建三局重庆分公司承办,近180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、企业家和社会团体负责人齐聚一堂,积极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资政建言。
继往开来,重庆大学在绿色低碳赋能上做学术文章
重庆大学校长助理李英民教授在致辞中谈到,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在绿色低碳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,后续重庆大学将继续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,积极开展碳中和科研攻关,创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,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“重大”力量。
李英民说,2021年,重庆大学依托能动、采矿、电气、建筑、材料、土木及管理等优势学科,成立碳中和研究院,围绕碳中和战略及能源政策、低碳能源、低碳绿色建筑、绿色低碳制造及工业节能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开展跨学科技术创新。我校牵头申报的本科专业“碳储科学与工程”获批开设,针对碳捕集、碳封存、碳利用等环节培养高端人才。
2023年,重庆大学获批西南地区首个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,针对当前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上的“卡点”“堵点”,与合作的头部企业协同开展储能技术领域关键技术攻关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。
开展写字楼降碳示范工程,探索工厂少人或无人化生产
开幕式中,中建三局西南公司党委副书记郑亚文表示,作为重庆大学的校友,秉承绿色低碳的理念,自己所服务的企业也在低碳与智慧建造、智能建造装备、绿色地产开发与智慧运营、新兴业务等方面积极探索,开展了近零碳写字楼节能降碳示范工程,逐步构建了贯穿设计、生产、施工与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应用集群。
同时,搭建了具有三局特色的智能建造平台;打造了智慧运维一体化平台与协同设计平台,开展装配式住宅功能模块、户型标准化、构件和部品部件标准化研究,积极探索工厂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生产,今年开始打造PC装配式智能生产示范工厂等等,取得明显成效。
重庆市低碳协会秘书长傅文杰在发言中表示,建筑领域是实现降碳目标的关键环节,为加快推进重庆城乡建设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全面发挥绿色设计、绿色建造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引擎作用。
绿色低碳助力城市发展,让建筑中的双碳惠及更多民生
与会的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,报告围绕“三造”融合“四化”、建筑碳交易、绿色建造等方面,深入探讨了在城市更新、绿色工业建造、智慧建筑、低碳社区、城市信息模型 (CIM) 平台打造等方面的机遇与问题,为加快城乡建设领域“双碳”目标提出了建议。
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就《“三造”融合“四化”协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》进行了专题报告,报告中就着力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、明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、对标制造业推动建筑业现代化转型,分为三方面对制造业和建筑业进行了分析和建议。
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人虎进行了《“双碳”认识解析与建筑碳交易》专题报告,详细介绍了建筑业中的双碳。他表示,双碳目标一定要结合在实际的行业中去落实。目前对双碳认识中存在四大理解误区,应该加以修正。一是盲目去工业、去“两高”;二是追求过小尺度的碳中和;三是盲目快速减少煤炭和削减煤电;四是减碳全靠碳市场。
谈到“双碳”目标在建筑行业的具体落实,唐博士表示,可以从建筑生产,建筑运行,材料回收等多个环节入手。运用数字化工具,筑牢建筑行业“双碳”数据基础,运用创新金融工具,加强建筑行业“双碳”资金保障,打造“一站式” 综合解决方案,增强建筑绿色竞争力,让“双碳”落地可视化,可信化,可比化。
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陈翔总结讲到,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、工业重镇,绿色低碳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大发展动能。今年,重庆市发布《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以推动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,加快实施重点耗能行业碳达峰实现;深入实施绿色制造,大幅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,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、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。
(陈翔巡视员讲话)
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院长叶堃晖院长在发言中表示,绿色低碳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,学院将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导向,兼容并蓄、开放合作、多方联动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“四个面向”要求,办好教育、做好科研,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来自上游新闻